吃的仪式感、你吃掉的不只是食物
作者:姜林屾 2022-05-27 21:28:28 心理百科

这么多人费劲周折地赶路,不就是为了赶上那顿盼了很久的年夜饭吗!

今年过生日给自己买了一个小蛋糕,虽然已经不是小孩,但总觉得过生日应该有蛋糕吃。

小时候,每次买回来奥利奥饼干,都会兴奋地将“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的流程来过,仿佛这样的仪式让饼干更加美味……

吃的仪式感、你吃掉的不只是食物

从小规模的个人行为,如早上准备特定的茶或咖啡,到更广泛的集体行为,如每年的节日大餐,有关饮食的许多体验中都存在“仪式”,这些仪式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不同人群之中频繁上演。

那些年,我们寄托在食物上的仪式感

食物不仅被人们视为满足生理需要的来源,更是个人、社会和“象征性”意义的载体。

饮食文化是“象征性“意义的重要表现,涉及到餐桌礼仪、就餐环境、制作用具、盛放器皿等。

例如,特殊的用餐礼仪彰显欧洲贵族身份,而钟鸣鼎食则昭示古代中国贵族的豪华排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类仪式是脱离食物本身的借题发挥,贵族们吃的不是食物,而是一种社会地位。

又比如,以其精心设计的制作步骤和技巧而闻名的“土耳其咖啡”,被评论家视为土耳其人对“休闲的仪式性追求”。

在中国,关于食物最高级的仪式感之一,莫过于为其赋诗一首了。苏轼的《猪肉颂》被后世解读出了多种象征意义,有评论者道:此诗融合了苏轼的人生感悟和哲学思考——猪肉,是猪肉本身,又像是别的什么。

我们谈食物仪式,那么仪式到底怎么界定呢?仪式被定义为个体或群体的一种行为,这些行为对于参与者有固有的个人意义,而有关食物的仪式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1.自发的食物仪式,跟个人经历与需求有关,如对生日蛋糕的偏好;

2.文化环境促成的食物仪式,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除夕夜团圆饭;

3.人为构建的食物仪式,如奥利奥饼干“扭舔泡“的营销策略。

对“仪式感”的解读,既是人类对自己内在精神世界的好奇,也是市场卖家们紧盯的话题。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对这些“仪式“表示不理解,如果不能增加食物本身的功能或满足生理需要的价值,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有关食物的仪式呢?

食物仪式产生的影响

基于多年的研究与观察结果,学者们指出,人们之所以会对展开各种形式的食物仪式,是因为这些仪式能够带来一系列影响,这些食物仪式的影响主要涉及三个不同的领域:

//1.认知领域

如前文所述,食物仪式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研究者指出,这种意义主要与人们对于“我是谁”的认知有关,即食物仪式会影响人们的身份认同或建构[1]。

比如,就生日蛋糕而言,仪式将蛋糕的含义从日常蛋糕转变为专属于某类人的蛋糕(庆祝生日的人),至少在一个星期内,他们的身份将从“普通人”转变为一个更特殊或更受关注的个体。

那么,还有哪些身份建构可能与食物有关呢?Quintão等人认为,咖啡仪式有助于创建食用者作为专家或鉴赏家的身份建构[2]。试想,遵循一整套土耳其咖啡制作流程为自己制作一杯咖啡,这个充满“仪式感”的制作过程中,“专家” 的身份建构的确会带来愉悦感。

此外,也有研究者指出,食物仪式可以成为确认社会或文化身份的一种方式,巩固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3]。例如,早餐习惯于吃肠粉还是胡辣汤,大概率标记了你是中国南方人还是北方人,而对于川渝地区的人来说,凭借血液里都流淌着的麻辣气息,可以快速“嗅”出老乡。

//2.社会领域

有学者从社会领域的视角提出,宴会仪式可以高效建立社会联系[4]。

比如,摆满私房菜的家庭宴会让人们感受到:这些菜只有我们家的人才能吃到!这便增加了家庭成员内部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又比如,与同事、同龄人的聚会吃饭是多数人主要的社交场合,在宴会上喝酒这类活动则可能与“谈生意”这类更广泛的社会联系有关。

在中国,婚丧嫁娶、生辰都要举办宴会,这种食物仪式对于社会关系的意义,如《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台词:“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食物仪式中也蕴含了社会规范和秩序,有时甚至是权力或纪律[4]。

比如,家庭宴会可以向人们传递社会规范。在中国的家庭聚会上,我们从小被教育“长幼有序”,举筷、敬酒的顺序都是如此。这类规则会在家族聚会等更大场合中不断强化,最终还可能会从餐桌上延伸至社会交往的其他情境中,比如工作场所中后辈对前辈的社交礼仪。

//3.情绪领域

研究表明,食物仪式也会对个体的情绪状态产生影响。

仪式往往是针对不确定状态进行的,并且可以有效减轻焦虑情绪。Shack指出,埃塞俄比亚部落的饮食仪式可以降低人们对食物供应的焦虑[5]。

这背后的机制是,在面对抽象威胁时,对仪式行为(脚本化、重复性)的关注可以通过占用认知资源(如工作记忆)来缓解焦虑。

食物仪式不仅能缓解焦虑,还能够帮助完成仪式的人表达其他情绪,并在这之后的进食中获得更加积极的情绪。

接触日本文化的读者可能对他们的餐前语“我开动了”有印象,这个仪式表达了这个民族曾经历贫瘠时期,而产生的对食物的珍惜与感谢的情绪。Vohs等人观察到,在完成仪式后,人们从食物中获得的快乐更大[6]。

食物仪式感:可以被创造的意义

Vohs还发现,对食物的内在兴趣可以被仪式强化,而这种兴趣反过来又导致人们对食物的情感体验增强[6]。

经典的奥利奥广告其实就是利用了这一点:“扭一扭”让我们关注到饼干的形状、触感;“舔一舔”是味觉的预热;“泡一泡”使我们参与了饼干质地的变化。

这一套“仪式”下来,食用者与这块饼干的连接达到新的高度。因此,即便只看广告中别人完成这套仪式,消费者对奥利奥的兴趣也会大增。

不过,这种被唤起的“兴趣“是否会发展成对这种食物的长期偏爱,并持续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还缺乏研究。

食物仪式在公共健康领域方面也有所贡献,最近,研究者在设计一种食物食用仪式,让食用者在感觉满意的情况下少吃,这对肥胖症患者意义重大[7]。

如果你对如何通过仪式提升对于食物的自控力感兴趣,还可以参考学堂君的往期文章:《对着食物跳个舞,来年减掉小肥肚 | 仪式与自控力》。

抛开食物仪式对认知、社会、情绪的影响,对于我们来说,仪式感就像是平淡日子里的晶莹点缀,如《小王子》中这段对话: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狐狸说。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或许都有一个“吃的不是食物,而是一种氛围”、“吃的不是食物,是一段人生”的体验,那么,你的故事是什么呢?

参考文献:

[1] Driver, T. F. (1998). Liberating rite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2] Quintão, R. T., Pereira Zamith Brito, E., & Belk, R. W. (2017). The taste transformation ritual in the specialty coffee market. Revista de Administracao de Empresas, 57, 483–494

[3] Belk, R. W., Wallendorf, M., & Sherry, J. F., Jr. (1989).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in consumer behavior: Theodicy on the Odyssey.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6, 1–38.

[4] Dietler, M. (2010). Theorizing the feast: Rituals of consumption, commensal politics, and power in African contexts. In M. Dietler, & B. Hayden (Eds.). Feasts: Archaeological and pthnographic perspectives on food, politics, and power (pp. 65–114). Tuscaloosa, AL: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5] Ratcliffe E ,  Baxter W L ,  Martin N . Consumption rituals relating to food and drink: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Appetite, 2018.

[6] Shack, W. A. (1997). Hunger, anxiety, and ritual: Deprivation and spirit possession among the Gurage of Ethiopia. In C. Counihan, & P. Van Esterik (Eds.). Food and culture: A reader (pp. 125–137). London: Routledge.

[7] Vohs, K. D., Wang, Y., Gino, F., & Norton, M. I. (2013). Rituals enhance consump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 1714–1721.

[8] Ratcliffe, E. ,  Baxter, W. L. , &  Martin, N. . (2018). Consumption rituals relating to food and drink: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Appetite.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视频课程
提供专业的心理学课程视频、适合学习

最新测试

  • PUA社交恐惧情商女人心理源码心理咨询师智力心理测试咨询师心理学家产后抑郁症孤独症思维反刍容貌焦虑心理医生洁癖边缘性人格障碍亲子关系爱情挽回回避型人格易怒症心理测评系统职业性格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存在主义绿帽偏执型人格